本帖最后由 持路 于 2015-1-5 11:20 编辑
起点VIP2014-12-03完结
总点击:959428 总推荐:180270
【文案】
梵高:我梦想着绘画,我画着我的梦想。
方逸:我梦想着绘画,但是您的经历太吓人了。我不画我的梦想,只描绘我内心中激荡的瞬间。
马蒂斯:我早已达到技精艺熟,可是如今我在研究自己的表现手段时,似乎觉得自己刚开始学习。
方逸:我把技艺拨高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很多时候,我忍不住去表现这种技艺,甚至炫耀它。至于表现手段?对于我来说绘画就是手段。
【站内链接】《大画家》作者:醛石
【原文地址】 http://www.qidian.com/Book/3116466.aspx
【推荐指数】 ★★★★★
【书籍类型】起点 温馨 油画 艺术 事业型 剧情流 1V1 现代 HE
【原创书评】
【原创简介】
高中时,男主方逸因为脑袋里住进了一个奇妙的东西而晕倒,醒来后,他重新拿起来画笔追求自己的梦想。虽有金手指,但影响不大。这个金手指最大的作用,是让男主确定了信念坚持在艺术道路上走下去。金手指只是起点,未来还需勤奋和努力来创造。
【原创评论】
一般而言,小说都是在最美好的时候结束,不论是感情上顺理成章的收尾还是事业线最成功处终止。而在很久以前看一本书,我第一次看到小说描写主角死后百年的世事变迁。当时的内心冲击至今记忆犹新,前面数十万字的虐心恋情都比不上最终章的一个“百年后”。时间的力量无人可敌。
但是后来看得多了,就觉得平淡了。但却不能不为死亡难过。这本书的主角方逸,一个家庭生活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一个沉浸在内心中长不大的孩子,在作者笔下的最终章中,用墓志铭概括了他的一生。辉煌如斯,却戛然而止的感觉在心里挥之不去,很有一种怅然感。
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一下。作品总是反映作者内心的一些思想的。从这个作者的上一本《高山牧场》到这一本《大画家》,都有很多我赞同的观念,读起来很有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
从文笔上来说,个人认为作者有很大进步。一方面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对话和心理刻画上有感觉到细腻不少。同时整体风格都很轻松,很有生活气息。比如在第41-43章母亲于琴非要为他的高考送考中这样描述:于琴刚坐了下来就从带着的包里摸出了一个保温杯,打开了盖子在盖子里倒了一点水出来,轻轻的抿了一口对着儿子挥了挥手嘴里轻声的说道:“去吧!去吧!”
方逸看着别人都是带着小马扎,有些人直接在屁股下面垫了一块东西坐在花池上。只有自己的母亲坐着导演椅,喝着小水那神情加上挥手的动作,让方逸觉得现在自己就是一死跑龙套的,而且在戏里演的还是尸体!现在导演随便挥个手让你找个地方躺着。
还有方逸最初被老师勒令锻炼身体时的小偷懒都十分可爱:双手抱尊握在腰间,姿势很长脸,不过方逸跑的比走路真是快不了多少,这速度很丢人。
学校里早上来跑步的人还真不少,更是有很多成双成对的,跑步还穿着情侣装。不光是跑步的人,还有一些音乐学院早起的鸟儿在操场旁边的小树林子里吊着嗓子,咦咦啊啊的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的。
就方逸这个速度,超过去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整个操场就没有比方逸再慢的了。(74章)
另一方面,可能是作者的背景设定问题。上一本《高山牧场》的主场定在了加拿大的蒙大拿溪水河牧场,整个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都是西式的。但是作者笔下的语言对话和人物的行为模式都带有很多东方味道,还有一些中文方言,读起来就有很多违和感。而这本书的后期,主角虽然定居在洛杉矶,但前期都是在中国,违和感减少,就让人觉得自然很多。
那么说说主角的定位。先说职业定位。题目一目了然,“大画家”,主角就是一个拿画笔的,干不来玩金融炒股投资的事,也完全没兴趣干。方逸从“晕倒”开始,绘画道路上来自亲人的阻力基本消失,自此之后,画就是他的一生挚爱。既然本书主题是“画家”,,那么就离不了“画”。从这一点上说,作者从头至尾都没有偏离主题,这很好。我非专业人士,甚至对油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对其中的内容对错无从判断。但我感觉作者写得很用心,大量的相关知识夹杂在情节中。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而是附上生动的内容,让人很容易理解接受。从最初拿起画笔的素描、速写、水粉,到初学油画时怎样绷画布、上底子、对色彩的学习认识,细节上很真实。同时主角遇到绘画的瓶颈,还有难以攻克技法的痛苦,都写得不错。方逸一生整体顺遂,但并非全然的一帆风顺,那些小波折都会转化成小高.潮,趣味性比较强。
再说主角的生活定位。从性格思想上,方逸是平和恬淡的。他虽然享受名气,但又讨厌名气带来的嘈杂喧嚣。与其说他想成名,不如说他希望得到成名后的成就感和认同感。方逸选择居住地,要求“不能离城市太远,但又不能太近”,偶尔要享受热闹,但又终归回到平静中来。整体而言,方逸给人的感觉是温煦的,但柔和不代表软弱没主见。相反,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方逸是倔强不屈服的。当他认定了,就没有人能改变他的相法。从最初学画他就想尝试自己的风格,到他去法国巴黎高装学习时对现代艺术史的不屑,都可以明明白白地反映他的思想。其中233章现在学校里方逸有兴趣,提的起精神来上的课就剩下一个了,萨内赫教室的色彩学!至于什么造型,艺术什么的方逸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方逸自认为自己的水准己经完全没有学这些东西的必要了,我的造型能力教学生都够了,还用教?至于当代的美术史在方逸看来更是臭的如同一坨屎!别说去老老实实的听课了,就是到了教室门口,方逸都能感觉到里面传出臭气儿。
还有考试时选择不写部分题目: 转着手中的笔,方逸翻着卷子。看着上面的题目,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填上了,剩下的都是方逸认为不属于艺术的东西,也就是说现在卷子上什么艺术家之类的方逸内心并不认可。
方逸算了一下自己现在做好了的东西最多也就是未及格的档次,并且离着及格还差的老远,就算是这样方逸也不准备把自己知道标准答案的东西写上去。因为这是学校的标准,而不是自己的标准。有些东西方逸就认为是垃圾。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当然不可能把这些所谓的正确答案题目写上去。
在方逸看来,自己就是当面遇到这些艺术家笑笑走开就行了。但是把这些东西写到卷子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算是为了及格方逸也不打算写上去。这涉汲到了自己的艺术观,写上去就是对于自身的背叛。
(244章 萌生去意)
而方逸本人的性格在192章表现得最直接:对于现在的方逸来说,温文尔雅是自身的修养的问题。但是你在创作上什么意见都听那就不是这么说法了。什么意见都听一准儿让你的画什么东西都不是就像一锅烂口味的大杂烩。
方逸变得和煦了,不是说要变成一个老好人!不是有句话说的么,人不可有傲气但是不能没有傲骨。现在方逸准备把自己以前表现出来的傲气改掉,但是内心的那一份傲骨要是改掉了就不是方逸了。
在艺术上,方逸是桀骜的,有着绝对的自信。快到结尾处,收藏家不信任他来修补画作,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却转身就耗时3个月重画一幅,完美重现原作。他无意中捡漏,老板娘贪心,想坑他一笔。方逸假作无知被骗,私下却忍不住画一幅《哭泣的女人》嘲笑老板娘才是真正的无知: 《哭泣的女人》。方逸一动笔就在画布的底子上写下了画的名字,然后按着现在的习惯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方逸于巴黎,下面写上了年月日。然后用颜料管里挤出的颜色直接用画笔涂抹在了画布之上,一条条冷冷的色调被方逸在画布上抹成了纠结的乱线,在这些线条背景之中,一个女人双手背置于眼睑之下,揉着眼睛扯着个噪子嚎陶大哭!画面上的女人长的怪异,不光眼眼一个大一个小,就连其它的五官也是扭曲的!整个人几乎不成个人形,难看之极!
看你这个倒霉蛋哭的!方逸笑呵呵的看着画布上的女人自言自语的说道。
看了一会儿,方逸就觉得这画还不能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又拿起了另外一个同样大小的画布,放到了旁边的另一个画架上,这次想都没有想,直接在画布底上写下了画的名字:《开心的我》,接着又是方逸于巴黎,年月日之类的。
看到这里,便忍不住和他一样笑了起来。
主角的感情线也是自然而让人理解的。和起点充斥的感情婚姻观念相比,作者在上一本《高山牧场》里着墨不多的感情观和本书的观念都更贴近真实生活。本书主角方逸经历了3个女友,一个是高中初恋,一个是绘画艺术的知音,最后一个,也就是妻子郑苑,是灵魂上的伴侣。
没有什么死去活来的爱情,只有温馨的陪伴。可以说,三个女性角色都很美好。在前面两段爱情中,谈不上对错,只是观念不同,不合适而已。我真的很喜欢作者对于感情的处理。分手后双方都能坦然面对这段过往,虽然心中怅然,也必然回不到“还是好朋友”的状态,但确实能够衷心祝愿对方过得更好。
第一段感情变化铺垫得不错。少年男女感情上的不成熟,还有双方地理位置上的远离以及根本观念的区别导致了分手。穆谨希望有一个成熟体贴的男友,能陪伴在她身边。她的生活目标是最贴近大众的,即追求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注重社交能力的锻炼。她追求的是普众意义上的成功。真的,穆谨是个好女孩,她的要求也不多。只是,男友是方逸。方逸是自我的,不关心社交,喜欢就喜欢讨厌就讨厌,不刻意讲究人情往来。从大众意义上来看,他是长不大的孩子。于是,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从分手后的那一截内容来看,我以为主角会逐渐和郑苑在一起了。虽然描写的不多,但郑苑和方逸真的很合适。但可惜,方逸去了法国,遇见了西班牙裔的贝罗尼卡,一个热情似火的姑娘。他们都学习绘画,一起追求艺术,用画作相互表达爱意。那种心灵上的共鸣真的抵挡不了。理所当然,他们在一起了。我认为对于这一段感情作者虽有所铺垫,比如描写贝罗尼卡性格开朗要强十分独立,生活中坚持AA制,还不喜欢小孩,但当贝罗尼卡提出分手时,我依旧觉得突然。他们这样理解对方,为什么要分手?
方逸也不明白。他在这两段爱情中完全没有成长。他想不通为什么。
最终,郑苑来到了他身边。郑苑也追求自己的大提琴梦想,但她更聪明,她懂得包容愿意付出更多。即使方逸不懂音乐,即使郑苑不懂绘画,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心灵相通。那琴声响起的时候,方逸听了一会儿不由的又开始走神了,听不出来拉的好坏但是方逸还是听的出那悠美紧致细腻的曲调,还有蕴含在其中的浪漫情怀。
画室里明亮的灯光洒的了现在一袭白色连衣裙郑苑的身上,把柔美的外轮廓映起了一圈反光,朦胧而悠雅就如同现在在自己耳边响起了曲子一样。满头乌黑的长发一半垂在后背上,另一半则是拢在郑苑的胸前。在方逸的眼里一如在石艺的音乐厅初见郑苑演出的那样,现在方逸眼中已经放不下什么东西,只是凝神注视着离着自己的不远的姑娘,而耳边脑海则是不停的萦绕着从大提琴上扬起的每一个音符。
没有抬头望向方逸,郑苑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中,嘴角浅挂着丝丝笑容,时而轻侧下脑袋,时而略微皱下眉头却很快的舒展了开来。
郑苑演奏了十几分钟这才放下了手中的琴弓,回望着方逸。
并没有像往常一个鼓掌,方逸停了一分钟就这么望着郑苑张口问道:“这是什么曲子,以后可以和我爱听的摇篮曲一起演奏”。
“浪漫曲”郑苑微微一笑对着方逸说道。说完把原本拿着琴弓的手在琴弦上轻轻的拨动了几下,发出几声低沉而磁性的弦音,如同情人的呢喃在恋人的耳边倾诉,又如同一支烂漫的山花在阳光之下绽放。
我想吐槽下网络上的一些男作者,他们笔下的主角拥有很多女人这就不说了,主要是在描写这些女性角色时总是写她们美到极致。娇俏的就最娇俏,美艳的就最美艳,清丽的就最清丽。主角的女人在不同的风格中总是最好的那一个。这很奇怪。因为美到了一定程度,就评不出“最”了。这么多的“最”美集中在一起,真实感和生活感就骤然减少了。而本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都很美好讨人喜欢。穆谨是学生的清纯美,但在当时的交际圈中,最美的是苏萌,也就是朋友曲固后来的妻子。贝罗尼卡就不说了,作者直接写她“脸庞整体算不上多漂亮,身高一米八几”。这就不符合一般人的审美,但更真实。
熬夜4天把书看完,确实觉得是一种享受,里面的角色基本上每一个都是那么可爱。没有金钱分配带来的争执和决裂,没有长辈妯娌的矛盾不和,没有朋友变得不纯粹而疏远。这是本理想化的书,但是,这样真好。
看书的时候我做了很多标签,本来是有很多话想说的。但写的时候发现根本写不全,毕竟这是一本大框架的作品,写评论也不能每一点都说到。大家自己看的时候想必会有更多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前面的部分写得最好,特别是出国前和老师刘洪硕学画的内容,师生情动人无比。那个时候的方逸还处于学习和上升期,有竞争对手,有追赶目标。同时他还很年轻,生命很鲜活丰富,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也特别温馨。到了后面,主角成名后,世界架构变大了,有些东西就忽略了。虽然还是有一些小瑕疵,但整体值得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