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25 天 [LV.9]以坛为家II - 金币
- 152701 枚
- 威望
- 97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15 颗
- 贡献值
- 125 点
- 帖子
- 2127
- 精华
- 0
鲜花( 516) 鸡蛋( 50) |
来源:半月谈网
专栏撰稿 李晓玲
脱去“工装”后,职场打工人都在做什么?9万余名“探索者”聚集在豆瓣小组“下班新生活计划”中,分享自己如何通过下班后“做具体的事”而努力变成“具体的人”。有人在这里展示自己手工做的布艺杯垫,有人自学一门语言,有人爱上写作,有人学街舞,有人做园艺……
“打工人”花式“去班味儿”在各大平台破圈,成为新式网络热梗。正如网民所宣称的那样:“去班味儿”的8小时,并不是“为明天做准备”,而是“开启新的人生”;是勇敢面对“算法硬控”时代给人们注意力带来的冲击波;“8小时上班,8小时睡觉,剩下8小时留给真正想做的事,开启我们新的人生”。
治愈“工伤”的“止痛片”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职场环境中,“卷”与“累”几乎成了部分年轻人日常工作的代名词。一个网络新词“班味儿”,就形象地描绘出一些年轻人在上班时的状态:眼里没光了,身材越来越臃肿,头顶青丝与日俱减,“脆皮青年”增多,甚至衣服都懒得换了。因为工作压力,秃头、失眠、甚至抑郁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工资不够用,每天还加班,就不配拥有快乐吗?又穷又忙的当代年轻人,怎么才能获得快乐?在手中时间和金钱都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将生活中的快乐最大化?
在不少年轻人眼中,只有下班后的快乐时光才是治愈“工伤”的“止痛片”。于是乎,“脑容量充足”的Z世代年轻人在整顿职场的同时,也开启了“去班味儿”:从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到沉浸在书海与艺术的殿堂;从尝试各种新兴的兴趣爱好,到深入学习提升自我……这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更在无形中为人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活力与色彩。
文化生活需求井喷式增长,成了年轻人对抗日常疲惫、探索自我价值的新途径。
一些社交媒体也开始关注并总结“打工人”下班后的100个减压瞬间,这种“穷版”快乐真正体现了虽然没钱没时间,做不了什么大选择,但可以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不设限的快乐:
有人在夕阳下的湖边听古典音乐;有人走进大自然享受植物的味道,感受风吹过面颊的愉悦;有人躺在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放空自己,练习冥想,放下焦虑让心慢慢平静下来;有人写公众号,沉浸式码文,一心一意沉迷在自己的小宇宙中;有人学习编程、翻译、剪辑、配音、人工智能应用、中华茶文化鉴赏、美丽妆容培训、手机短视频制作、表情包设计;有人甚至去摆摊做副业……
当感到自己对时间和人生都有了掌控感,生活会变得快乐起来,身体也会更加健康。
成年人的“少年宫”
Z世代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工作很累,但生活可以更精彩。他们边玩边学,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提升自我,更扩大了朋友圈。
一些人开始尝试“主题月生活法”。每个月为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个固定主题,可以是自己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也可以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某一件事。在这一个月里,除了上班、学习等固定生活之外,将业余时间优先投入这一主题活动中。
“夜校风”成为新青年时尚,刮到了全国各地,甚至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课难求”“报名抢号比抢演唱会票还难”的盛况。不同于以前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夜校,现在的夜校更类似于年轻人的“兴趣班”和成年人的“少年宫”,是年轻人平衡工作与生活、兴趣与技能、社交与成长的平台。
这背后,是“轻学习+趣缘社交”的模式戳中了年轻人的心。“不加班、一起上夜校”成为年轻人找搭子组局“去班味儿”的暗号。摄影、陶艺、书法、竹笛、瑜伽、钩针、击剑、射箭、武术、跑酷、摄影、演说、即兴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仅搭建了一个下班后休闲解压、拓展兴趣的好去处,也满足了年轻人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闲不下来的Z世代,还爱上了低成本高质量的体验课。这类“短期、低成本、高收益”的体验,对精打细算又富有好奇心的年轻人非常友好。去解锁一场关于艺术、运动或者文化的深度体验,成为他们拓展和丰富生活的一种途径。攀岩、烘焙、调酒、木工坊、爵士舞、咖啡拉花、人宠交互、园艺手工等五花八门的体验课,犹如推开了新世界之门。
为了应对不时出现的身体“电量告急”,各种养生项目开始年轻化。社交约茶馆、中药代茶饮、跟练八段锦,成为“脆皮青年”的自救新方式,轻松拿捏自身状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可以说,解锁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让看似佛系的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蛋,在“卷”与“累”的同时学会松驰。
“班余”计划:赋予生活新的仪式感
很多人不理解,年轻人上班时又忙又累,下班后的时间也不富余,他们为何热衷于制订“班余”计划,给自己增加额外的任务呢?
一些实践者表示,下班后给自己制定计划,并不是对生活的命令或束缚,而是为生活确立优先级,把自己从“公司打工—在家躺平”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里解放出来,赋予生活新的仪式感。
应当看到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提升。天眼查数据显示,专注于提供短期、体验式教育培训服务的初创企业数量显著增长,这些企业多聚焦于年轻人感兴趣的领域,如艺术、体育、科技等。
社会学者认为,对生活仪式感的重视,是在追求一种确定性和秩序感,可以调整个体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年轻人以开放的心态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尝试不同的领域与主题,对生活多维度的探索能让闲暇时间更有价值感和充实感。
心理学家则认为,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本身就会激活大脑中与奖赏有关的区域,令人感到愉悦,提升幸福感。年轻人可以以个人意义和社交联结为指引,把业余时间花在那些能够在脑海中留存更久更美好回忆的事物上。
其实,要真正治愈工作和生活的倦怠,仅仅依靠下班后的“班余”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在日常工作中找到那份久违的价值感和意义感,让工作本身成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重要舞台。工作和生活的核心要义,是明确自己的真正兴趣与优势所在,在“我喜欢的”与“适合我的”之间找到平衡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下班后一路的星光。梳理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感受,将闲暇时光打造成情绪供电站,通过寻找下班后的100种“穷版”快乐,消解日常压力,给自己充电蓄电。真正的品质生活,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为人生下半场蓄力飞奔。
既维系生活的仪式感,也不错过事业的高光时刻,这大概就是年轻人自我精进的智慧。他们希冀拥有高质量的下班时光,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编辑:李建发
责任编辑:王亚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