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诗意的归家——宝玉与黛玉的情)

查看: 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类别] 【转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诗意的归家——宝玉与黛玉的情)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1114 枚
威望
6 点
好评
0 点
爱心值
0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910
精华
0
鲜花(1) 鸡蛋(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9 16:1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无限不相思 于 2012-12-10 20:45 编辑



【文案简介】

《红楼梦》,白话章回小说,一百一十回(或一百零八回)。
曾用名《石头记》,小说第一回中说此书还曾分别以《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为名。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现在有研究者以为是洪升、张宜泉或别的什么人,但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抹杀红学界早已认定的曹雪芹的著作权。
《红楼梦》前八十回,在曹雪芹生前已经传抄出来,并附有朋友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八十回后的“后三十回”,已基本写完,大体定稿,
脂批透露:黛玉死后宝玉曾“对景悼颦儿”,这一回文字中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八字与二十六回“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成对应文字,
并透露有完整的一个回目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连全书“末回”是“情榜”故事也略有提及,
但遗憾的是,这动人心魄的“后三十回”文字却由于一种复杂的原因没有流传行世,终于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幕令人心痛的悲剧。

【站内链接】http://www.txtnovel.vip/thread-774-1-1.html



【转载书评】


诗意的归家
  ——宝玉与黛玉的情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之所以令世人或钦羡或扼腕主要在于它热烈与含蓄二者灵动的结合,以及在衰颓的历史中它对幸福彼岸的追求。在此笔者斗胆立言,对这种情的本质与意义作粗略的探求。
一、发生:美的主客契合
    宝玉黛玉能走到一起的基础,主要是对人生审美观的共鸣,以及它对整个生活的贯穿。客观事物为我的主观意识所接受,形成美感,我才会有爱慕外物的意志冲动。不管这是否与“性”有关,偏重于精神还是偏重于物质,真正爱情的建立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审美基础上。而审美观建立的基础,则是个人价值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进一步追溯价值观的来源,而是把它作为先验存在的理念,对宝玉是如此,对黛玉也是如此。
    宝玉一出生就表现出了与世俗的人们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把世界公然分为女儿的净水世界和男儿的泥浊世界;他憎恶男儿世界中蒙蔽本心的,虚伪的道德规范,及众多蠢蠢追逐金钱与外物而丧失了人情的禄蠹们。宝玉价值观的重心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尤其是对自己现有肉身的否定。他把自己“无比尊贵”的身体与身份,贬为“泥猪癞狗”“粪窟泥沟”。故宝玉从不自我欣赏,他更愿意以谦卑的主体姿态,去观照进而呵护那些在他眼里充满生机和诗意的客体——红楼女儿们。
    黛玉的价值观在文本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其实已体现在了她自我肯定的生活态度中。可惜,身陷泥淖的我们,对黛玉的美只能外在观望,却无法知晓作为美本身的她心中又是怎样的真切感受。她如莲般自洁傲岸,如竹般柔韧有节,如菊般独立寒秋,她把自己看作诗意的美神。她先验地意识到此岸的生活不是她的归宿。面对美为污淖所蒙蔽的社会,她自怜,她孤独,她也许希望有一双高情的眼睛,将她与一切卑俗而有限的美区别开来;希望有一双真诚的手帮助自己得以绽放一回。她相信,这就是她人生旅途的意义。
    当黛玉亦愁亦喜的性灵的眼睛,与宝玉那双纯净而多情的眼睛相视时,双方心中便暗暗地猜想,自己也许找到了自我生命中的另一半。
    “无我原非你”,本体世界本无主客之分,相互契合的主客体对共同价值观,审美观的实践——主体观照,客体呈现——才创造了生活,这便是“情”得以点亮两个人生命的理由。  

二、考验:去伪存真的挣扎
     其实,“情”是充斥于人生一切现象之中的,从基本的物质追求到高尚的精神追求,从嘴角的一丝微笑到悲壮的生死相依,情是心的沟通与融合,是真诚的源泉。情又像以不同程度露出水面的冰山,外在的规矩与伪装,常常蒙蔽人们的双眼,在主观上将情淹没。
     既然情的种子已经在宝玉黛玉的心灵中播下,如何让情能穿越世俗形式的泥淖,摆脱形式的限制而追求最大的完满,这便是一个大问题。
宝玉比黛玉要拥有更多的东西,他有富贵显赫的家庭,有众多可爱的姊妹,有成就良姻的玉••••••而黛玉没有这些。她只有一颗真心和她的容貌,可叹“红颜亦有老死时”,这样黛玉拥有的就只有她的心了。爱情在这种不平等的物质基础上,是最容易朝着两种方向变质的。一种是,黛玉会被宝玉当娘娘供着,敬而远之;还有一种是,黛玉会被高贵如英雄的宝玉当作手中的玩物。这些对黛玉的人格无疑是极大的玷污。在这种危险的情势下,她决定孤注一掷——探情、斟情。若探得宝玉的真心,那自然最好,黛玉会充满庆幸和感恩;若得不到宝玉的真心,她便自己去死,宁愿“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不愿“污淖陷渠沟”。请莫责怪黛玉此时的刻薄,多疑,这时他在绝境中为人的尊严而做出的默默挣扎。
     宝玉对黛玉的呵护虽是出于真心,但由于高贵地位的影响,这种呵护会不可避免地带上形式色彩。毕竟物质上的、言语上的呵护,只是心灵呵护的手段而已。如果这种手段渐渐变成目的,那么爱情就会发生以上的两种变质。在对宝钗的问题上,黛玉就看出了宝玉的这种端倪。黛玉说得好:“我岂是有意让你远了宝姐姐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而宝玉当时则有点过于注重这种外在的交往关系,一再用言语证明自己的亲疏,这自然会招致黛玉的反感了。  

三、参悟:情的三重境界
    对“情”的外在求证的失败使宝玉陷入了对现实生活的完全否定,找不到“情”之立足处,故发出了“焚花散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的消极言论,这让黛玉又气又好笑。而对宝玉的那首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则认为“还未尽善”。宝玉认为“情”既不可外证,不如把自己的心藏起来,不求外证,自己独来独往,才是他生活的立足处。黛玉看出了宝玉的执念过重,一会儿执着于证一会儿执着于证,一会儿执着于不证,这都是心灵受外来局势拘束不自由的表现。故黛玉反问宝玉:“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你生活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何处?宝玉知道这力量绝非来自他的外在肉体、身份与行为,但想不出到底来自哪里,难怪黛玉笑他不会参禅。她又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无立足境”意味着不在“有”“无”而对生活表象上执着于一方,而是回归自己的心灵,自由创造生活,而不是被生活主宰。外部生活的得与失不应对心灵造成影响,从而彻底放下执念,只凭自己的本意去生活。这是“情”的大自在境,是对人生本原最纯粹的领悟,是最诗意的生活态度。
    黛玉在情与生活的关系上的觉悟,的确深于宝玉,而宝玉没有立刻领悟这份禅意。双方的齿舌之争仍在激烈地继续,但心灵间的隔膜也在随着思考的加深而渐渐消释。

四、诉肺腑:自在之证
    黛玉无意间探听打了宝玉私下里对自己最真实的评价,惊喜地引为知己,这是偶然的幸运。但接下来宝玉对黛玉诉肺腑,却是真正地让两颗心从此融合到了一起。
    乍一看,宝玉当时诉说的内容与以前几次的表白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不要提金玉咒我”呀,“我只对你用心”之类的话,这些话并不能解除黛玉的怀疑。但有一句话我以为是千万要重视的,就是“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其实,只有这句才是真正的肺腑之言,其他的都不是,为什么?
    这句话的内容是说“我爱你”吗?不是。是说“我只对你用心”吗?不是。它只是说“你要自己保重,莫因为忧虑而让自己病得更重。”宝玉完全没有提自己与黛玉的关系,而只关心黛玉本人。确实,这句话本身不能说明什么,但宝玉说这句话的举动,却足以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真爱,包括黛玉本人。
    真正自由相爱着的人,他们之间的言语应是发自内心的,为对对方的关怀而生的,他们之间的言语应该是纯粹表现爱情的内涵和本质的,从这本质出发再由说话人以外的人来概括出一个“我爱你”的结论,这才是纯粹客观真实的“情”的语言,是不受外在概念支配的行为,是完全由自己心性发出的生活。
   直到这里,宝玉才算领悟到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真谛。他不再有“证不证情”的苦恼,只依自己真情说话,从而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证之证”,是脱去了脱去了虚伪言行的“大证”。
   很多人恋爱时,他们最初的情的确是发自真心,但他们后来的关爱的行为往往是由爱的结论来指导的。“我发现我爱你,所以我应该对你怎么怎么样。”这种由结论到本源的颠倒的观念,使很多人沦为了早已枯萎的爱情的奴隶,“为爱情而爱情”,爱情不再是他们本身的需求,却成为了生活的包袱。不仅是爱情,亲情、友情••••••一切情都是如此。这就叫“情的异化”。什么是“异化”?就是自己拥有的东西,变成了牵制自己的东西。异化了的情,是带着虚伪的,也是不长久的。
    曹雪芹认为常人那种重形式,轻本心的情感思想,是“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思想,是世间众多苦恼的来源。他一反常人的思维,用宝黛之情诠释了一种真正的爱情——摒弃了观念的“自在之情”。“我只关心你的好歹,于是我爱你。”甚至“我爱你”这个结论都可有可无,即不在乎表象的证明,只愿在无意识的本体世界中自在地相爱。这就是“情”回归彼岸的,诗意的生存状态。
   宝玉眼里心里都只有黛玉了,黛玉还有什么可疑的,可说的呢?宝玉挨打后送来的无言的旧帕,更让黛玉大悟: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我岂不有愧他之苦衷?她完全消除了内心的戒备,去迎接宝玉的真诚,致情感外溢于是挥泪题帕••••••而这泪也将更多地为宝玉而流,泪光中跳跃着的,是无言的感恩。

五、流转:此岸的衰颓
   宝玉黛玉的爱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包容。在大观园这个诗国里,两人与诸姊妹在一起吟诗饮酒,潇洒万千;咏絮之才尽情展现,多情公子幸福观望;在秋风秋雨之夜,两人温情脉脉,互相体贴,真是道不尽的诗情画意••••••
宝玉黛玉对“喜结良缘”当然是朝思暮想着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那些爱得浮躁的夫妻,对宝玉黛玉之间这种经受过思想、生活洗礼的,纯粹而彻底的爱情,婚姻无疑是他们展开爱情生活最理想的平台。家是爱情的花园,他们对这个花园的共同经营将使得这份爱更加成熟。这本是他们可以追求的目标,但他们却变得孱弱失语,没有更多的主动性了,只是坐等机会的到来,顺从父母的安排。这是可惜的,也是无奈的。“封建”对人性的摧残不仅在于使国民变得没有自我,还在于对自我意识的萌芽的无情绞杀。这种萌芽在作为礼教叛逆者的宝玉黛玉身上当然出现过。只可惜体制的铁网,与森严的等级让这对爱人难以得到主动进取的机会。
    黛玉依旧是临风洒泪,宝玉依旧是混沌无忧。此岸的山花正含苞待放,而山洪却已暗暗积蓄。
    局势在悄悄改变,当异兆,命案、内斗、外攻接连而至时,毁灭的阴影已悄然袭入了似乎独立于浊世的大观园。曹雪芹是个死亡意识很强的哲人,他要揭示此岸生活毁灭的必然性,“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无常真理。他要直面一个最终极的问题:死亡会带走什么?又带不走什么?
    史诗所赞美的就是不可战胜的环境中那些不可战胜的人。《红楼梦》就是一部伟大的“情”的史诗,他关注在摧枯拉朽的命运的潮流中,宝黛爱情能否找到最终的归宿。
    而实际上,宝玉、黛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爱情意志的整合,这表现为主客体的同化。对黛玉而言,她生活的意义已不再限于自我之美的呈现,作为客体被关照,而是以主体的姿态为宝玉点津,为宝玉分忧,她的泪更是她一生注定要偿还宝玉的一笔生命之债。而宝玉也在黛玉这位美神的感化下及对爱情的实践中,逐渐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位本真而又人格强大的男性,这又是美的客体化。不管人们对后四十回续书褒贬如何,我只取其中一句宝玉的悟语:“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黛玉是本真清净之莲,化生了宝玉这位如智者般观照众生,如斗士般承担苦难的至情之佛。这便是本真之情所修得的善果——主客纯粹契合观照为因,主客同化升华,完善双方为果。
    心多一窍的黛玉与体察至微的宝玉渐渐意识到了现实生活即将毁灭的趋势。在美满的婚姻生活无可追求之时,在物欲的力量威胁着你我生存之时,你我生活的意义又将何在?

六、归家:从历史到终极
   最彻底的“情”,是只充实生活进取心“此在”的一分一秒,不在乎结果的未来实现的。人生存的实质,就是在没有目的地的旅途中不断跨越命运的阻障的过程。“情”既为我之生命,那么只要我在生活,“情”就将贯穿我的生命始终。在风刀霜剑的严逼之下,黛玉,这位爱的美神,首先完成了“将爱进行到生命最后一息”这一伟大人格的诠释。她临死都在牵挂流亡出走中的宝玉的安危,其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脂评)。以生命酬知己,黛玉••••••(泣涕再三,不能下笔)
   然而这时又出现了问题,宝玉为何不与黛玉同生共死?至少在常人眼中,同生共死方能显示双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在第五十八回,宝玉却有不同的见地:
   “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   这种见地,实在是放下了生活形式的执念,体现了永恒自在的爱情观。“情”的高贵,不在于历史中,时空中个体的有限表现,而在于心灵真诚而不忘却的永恒态度。这一点,黛玉是与宝玉心有共识的。而更重要的是她理解宝玉要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情”的双方观照的心灵动机,是为了充分实现对方生存的意义。而一个人生存的意义,是与他周围的人生存的意义,乃至万物生存的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情”从来不是一个个体自我封闭的有限世界,而是贯穿着悲悯感、责任感的万物相互依存的无限体系。在家族危难之时,宝玉作为惟一一根顶梁柱,周围有那么多人需要他,这就是黛玉腰要宝玉继续坚强活下去的理由——她为宝玉一人而生,而宝玉却是为众人而生。黛玉从而完成了“情”从有限向无限的升华。宝玉带着宝黛之情熔铸的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在此岸,继续书写完他的人生史诗;而黛玉也在彼岸,穿越时空的界障,继续与宝玉同在。
   呵呵,说来奇怪。林妹妹是宝玉的生命所依,理应独占他生存的意义才是,为何宝玉又是为其他人而生的?两者之所以矛盾,是因为我们对不同的观念,往往执着于时空上的、物质上的编排,却忽视了这些概念本身的独立完满性,在心灵的某种境界上,这些观念是可以并存而不相斥的。这需要我们我们自己去慢慢体悟。
   曹雪芹对宝黛之情的演绎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自在境界的领悟。放下对有无的执着,回归自己空灵的本心,诗意地创造生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体现出了彻底自在的情本主义人生态度,从而升华了人的本质,最终达到无限的神性。  

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

转载来源: 李泽华的日志
已有 1 人评分金币 收起 理由
无限不相思 + 5 转载书评!感谢分享。

总评分: 金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签到天数: 498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1570 枚
威望
0 点
好评
0 点
爱心值
0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3 点
帖子
1706
精华
0
鲜花(6) 鸡蛋(0)
2#
发表于 2012-6-4 16:07:17 |只看该作者
。。。感觉ME好像白读了
幸福其实很简单,越简单越幸福
鲜花(6)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