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龙文化

查看: 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奇闻异事] 中国龙文化  关闭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金币
1629 枚
威望
5 点
好评
0 点
爱心值
0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7 点
帖子
67
精华
1
鲜花(2) 鸡蛋(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 09:47:0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攻丄菊局长 于 2012-11-10 00:21 编辑

龙颜沧桑龙常常被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物,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建筑物上刻它塑它,工艺品上镂它绘它,影视戏曲里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个门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名胜:时时在在都能见到它那或嬉笑,或和悦,或怖怒的容颜,和那或盘旋,或腾跃,或奋飞的身影。
  龙的状貌也接近于完美了:耸一对鹿角,乍一双牛耳;圆睁着或楚楚流情的兔目,或烨烨喷火的虎眼;狮鼻隆挺,驴嘴大张;马齿列列,獠牙赫赫;蛇躯蜿转着悠长,鱼尾摇摆着活泼;须髯飘飘带风,鳞鳍闪闪有光;鹫趾狞厉,鹰爪勇猛……如此这般的形态,你在生物界里是找不到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对应物的,只能分别在一些动物身上找到零部件。既然大自然里没有,就只好以神物称之了。那么,这种神物是怎么来的呢?老祖先在创造它的时候是以什么为模特儿或参照物呢?学者们为这个问题争论得胡子都白了,然至今莫衷一是。有的说,龙起源于鳄鱼,多半是凶猛的又称为蛟的湾鳄,和又称为鼍的,皮可以用来蒙鼓的扬子鳄。这种鳄,东南亚一带现在还在养殖。有的说,龙起源于蛇,你看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不就是蛇的样子吗?有的说,龙起源于云和闪电,云的升腾翻卷,闪电的曲折变化,和龙的行为多么相似?;褂腥怂担??钠鹪春陀恪Ⅱ狎妗⒙怼⑴!⒅怼⒐贰⒉希?约傲?矸纭⒑3薄⒛嗍?鞯鹊扔泄亍=驳亩加械览恚?梢捕际敲济?瞎易鸥霾萘倍?-谁也不能将老祖先创造的东西说个根筋分明一清二楚。问题还不仅仅是岁月漶漫年代久远,而是我们中国人崇尚混沌,从来不认真不精确,何况七八千年前的老祖先?情形很可能是这样的: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森可怖,鱼类穿游不居,蜥蜴形色怪异;天上云团翻滚,山间雾带缠绕,暴雨来临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雨后又彩虹当空;于是一些人就说鳄是龙蛇是龙鱼是龙蜥蜴是龙,另一些人则说龙是云龙是雾龙是闪电是虹霓……你这样说,我那样说,大家各有各的说,说得多了久了,一个群体表象就模糊集合起来了。这样的模糊集合,起始时间就难以精确了。大概可以追朔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前期吧。那个时候,原始社会这棵根系深远的大树已经长得枝叶繁茂了,人们已逐渐地走出蒙昧的樊囿,变山狩林猎为畜牛牧马,变采拾野果为种植谷物,脑子里蒸腾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各部落也差不多都有了可事崇拜的神物。既然是集合,就又投了我们中国人的另一个脾性:说一个人好,就把好多人的好集中到这个人身上,这个人就好得不得了。对神也一样。龙总该有角吧?什么角最美呢?鹿的角最美,还有矫?⒊な俚脑⒁猓?暮茫?崖菇悄美础A?芨糜形舶桑渴裁次沧詈每茨兀坑阄沧詈每矗?笳髁榍伞⑻逑只钇茫?暮茫?陀糜阄病;褂型?系幕⒀郏?还蟮氖ū牵?诶偷穆沓荨?? 龙凤呈祥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和凤为什么要配合着、对应着出现呢?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龙凤纹彩陶细颈瓶。这件珍贵文物说明,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而且是同步的。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如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按其功能效应的大小排个座次的话,龙无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么,第二位就该是凤了。
  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凤便登上了羽族之长的宝座,有百鸟之王之称。
  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因此,凤凰又称太阳鸟、阳禽、火精,所谓丹凤朝阳、凤鸣朝阳、火凤凰。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凤大都是以**的面貌出现。
  而龙,因其取材对象多为水物、水兽和水象,从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
  龙和凤的配合、结合、对应,反映着古人的阴阳观。出土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的玉饰、玉佩,有的龙衔凤,有的凤驮龙,有的龙在凤下,有的龙凤同体,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阴阳是不同的、相对的,又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的。
  属于殷商时期的龙凤冠人形玉佩比较典型。龙在右,凤在左,龙张口低头,凤曲颈扬首。龙凤连体,且同时被人戴在头上,既反映着阴阳谐和的观念,也可见当时龙凤受人们尊重的程度。
  如果说龙凤冠人形玉佩反映的是古人对龙和凤的尊重,那么,反映在龙凤人物帛画上面的就不仅仅是尊重了。此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欲上。旁边是它的合作伙伴--昂首展翅,飒然飞举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掌、祈求升天的裙服女子。
  显然,龙和凤在这里密切合作,共同承担着导引人们脱离俗尘,shengda天堂的重任,--是人们崇拜、祈祷的对象了。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龙和凤交缠、纠结在一起的图形。
  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葬的四龙四凤方案器座就很有名。木质案面已朽损不存,案座为四龙四凤缠绕盘结,四条卧鹿为案足,分列底盘四周沿下。龙为双身三尾,尾梢反挂龙角;龙肩生出双翼,龙翼彼此连接。凤头凤爪从龙尾的连环中探出。龙的鳞片和凤的羽毛清晰可辨。
  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曾出土一批丝织品,上面的刺绣纹样都是绚丽秀美的龙和凤。有蟠龙飞凤纹、舞凤逐龙纹、舞凤飞龙纹、龙凤合体纹等等。这些纹样上的龙和凤,或翩翩对舞,或逗嬉成趣,或交缠纠结,或顾盼生姿。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孔子曾专程赴洛邑拜见老子。回来后,孔子三天不讲话,弟子们问他见老子时说了些什么,孔子感叹道:我竟然见到了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我口张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讯,又怎么能规谏人家呢!
  这是孔子称老子为龙。
  另一则故事说:老子见孔子带着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前边都是谁?回答说:子路勇敢、力气大,子贡有智谋,曾子孝顺父母,颜回注重仁义,子张有武功。老子听后感叹道:我听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这是老子比孔子为凤。
  龙凤是天生的一对,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对。如何解释这种天生巧对现象呢?我们说,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辩才能的。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亲德嘉仁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的。
  这大概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龙凤配合、对应的记载了。
  大约从秦汉开始,龙和凤的关系有了变化。
  一方面是继续对应、结合,如秦代的鎏金龙凤纹银盘;汉代的四神纹瓦当、陕北榆林出土的汉墓石门上的龙凤纹;北魏的墓志边缘装饰画:仙人乘龙跨凤石刻;隋代的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的龙凤纹铜镜;宋代的凤纹龙把玉碗;元代的龙泉窑贴花龙凤纹盖罐;明代的天坛祈年殿的龙凤图、龙凤石;清代的珐琅彩龙凤纹双连瓶、刺绣龙凤呈祥图案、彩绣龙凤双喜纱帘,等等。
  这样的对应与结合,一直延续到当代。
  另一方面,龙的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比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帝王服龙衮,帝后便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便居凤楼;帝王有龙火衣,帝后便有凤头鞋,等等。
  这样一对应,凤便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龙由于集合对象的广泛,身上已集纳和具备了众多**的特性,其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也和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女性相接近。
  还有,凤,本是凤凰的简称,凤凰是分雌雄的:雄为凤,雌为凰。所谓凤求凰。但在和作为帝王的龙对应之后,就雌雄不分,整个地雌化了。
  湖南衡阳的牌楼乡,有一个名为游龙戏凤的牌楼冲。相传早年有个皇帝巡游到此,结识了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李凤姣,于是演绎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有人还据此编了一出戏上演。
  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闻讯,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了这座石质牌楼以示怀念。
  相传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学的袁天纲从京师长安南下入蜀,于端阳节这天到达利州城,即现在的广元市。当时,嘉陵江里正在举行龙舟竞赛,利州都督武士约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观看。突然,从江水深处窜出一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众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袁天纲爽声大笑,说:这叫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第二年正月间,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凰山。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龙,后妃为凤,龙为主,凤为从。这是传统文化,慈禧心中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颐和园仁寿殿前露台上就陈列着铜龙和铜凤,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龙凤喷出的袅袅香烟中,接受群臣的朝拜,进行她的垂帘听政的。
  殿前还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记录。
  颐和园昆明湖中,南湖岛最大,俗称龙王庙,位于湖的东南部,岛上有龙王庙一座。这座圆形小岛叫凤凰墩,原来的名字叫游龙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相传,慈禧有次游湖,问及此岛的名字及来历,太监如实禀告,慈禧很不高兴。——专权的西太后,当然不喜欢处处是龙。李莲英见状,就出主意改名,于是,游龙阁就变成了凤凰墩。
  这个凤凰墩与龙王庙相对称,构成了颐和园中的另一处龙凤呈祥。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据说,她起初常让光绪皇帝陪她看戏,却不给这位儿皇帝座位。可怜的光绪只能站在她身后。后来,名丑刘赶三心中不平,在演出时有意加了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瞧,我是个假皇帝,还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却连个座也没有。也许是慈禧看戏时心情还算好吧,她没有怪罪刘赶三,倒让人给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这块石雕宽一米六,长三米多,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同样寓意的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干脆就凤在上,龙在下了。这些团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是不可一世的骄凤!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唯骄凤的神采是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龙为主凤为从,龙第一位,凤第二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是用很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上饰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堪称龙冠。而皇后戴的凤冠有三顶,一顶是三龙三凤冠,一顶是九龙九凤冠,一顶是六龙三凤冠。上面的装饰的金龙,均在翠凤之上。
  龙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帝王、帝后自然不能全部垄断。
  龙与凤配合、对应的情形,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合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有龙凤匹配的传说:龙子先化作蛇郎再化作英俊小伙儿向三姑娘求爱,婚后即去应考,三姑娘的姐姐偷烧了龙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状元的蛇郎只能以龙身飞回。三姑娘见状**,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凤凰。于是龙凤和鸣,双双飞向天堂。
  北京孔庙内出售一种石刻拓片,图案以上龙下凤为主,配以松、鹤、麒麟,构成一个大大的寿字,取名龙凤呈祥。
  在孔圣人的家乡山东曲阜,随着尼山朱砂石的发现和开掘,兴起了刻送龙凤印章的习俗:小孩出生,是男娃就选龙,寓意望子成龙;是女孩就选凤,寓意望女成凤。或小伙子选凤送姑娘,姑娘选龙送小伙,寓意龙凤良缘,幸福绵长。
  如果那位喜得有男有女的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人们就要以龙凤胎相称了。
  表现在语言上,有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盘凤逸、龙眉凤目、龙肝凤髓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识珠,凤识宝,牛马只会识稻草,等等。
  龙凤还进入了广告用语。如陕西西凤酒的一则广告词就是:西凤酒,西凤酒,伴我龙族到永久。
  喜欢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铜钱比较珍贵,叫龙凤通宝。龙凤通宝是元朝红巾军农民起义迎立韩林儿为帝,建元龙凤时铸行的货币。此币正面有楷书阳文龙凤通宝四字,字体端庄。但正、背面都没有龙凤图纹。
  有龙凤图纹的钱币是太平天国特大花钱。这种大花钱不是用来流通的,而是一种具有开炉性质或是为庆祝成功特别铸造的纪念币。现已发现的大花钱有大小不同的六七种。最大的重九斤左右,大小和重量堪称有史以来的钱币之最。大花钱正面有二龙抢珠图案,背面有双凤图案。
  龙凤金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83年首次发行的高纯度金质纪念章,一套两枚。其正面图案为腾飞的龙凤。
  双喜龙凤铜章也是一种有收藏价值的纪念章。上海造币厂制造,1984年发行。全套两枚。正面图案为喜字和双喜鹊,背面图案为飞龙和飞凤,寓意喜庆和吉祥。龙和凤还相依相伴地飞出国门。
  可以说,中华文化波及到那儿,那儿就有龙和凤骄健华美的英姿;华夏儿女的脚步走到那里,那里就有龙凤呈祥。
  这些龙凤图案,虽以各个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但其基本形态都来源于、取材于华夏龙凤;其寓意也和中国本土龙凤相一致: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吉祥福瑞。汉代流行一种龙,叫应龙。应龙是长翅膀的龙。翅膀该是凤的特征了。清代还出现了凤尾龙,曲折弯转的龙躯,甩一条凤凰的翎状花尾。
  凤的翅膀和花尾,出现在龙的身上,这龙就有了凤的成分,龙性中就有了凤性。商代有一种鹗卣,其底部的变形凤纹,长着龙角,甩着龙尾。《说文》讲凤时,说凤身具龙文。凤身上当然是羽纹了,这羽纹和龙身上的鳞纹在古人眼里竟然是一回事。这些都说明凤身上也吸取了龙的东西,凤性中也有龙性。
  龙和凤的互相吸取,反映着龙凤崇拜的交融互渗。就像世间男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所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龙和凤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龙有种种神性,这些神性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力,力量的力力度的力。
  凤也有种种神性,这些神性也可以归结成一个字:美,美好的美,美丽的美。
  龙是力量的象征,凤是美丽的象征。龙和凤的结合,是力和美的结合;龙和凤的对应,是力和美的对应。
  没有凤,龙就是孤单的龙;没有龙,凤就是凄清的凤。龙因力而生,凤因美而活。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特别迷人的风情。(庞进)
  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古代先民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经过七八千年的演进,龙在传统文化符号中已居于首要位置,成为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和象征。龙文化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劈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谓龙的传人。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跳龙舞,栽龙树,养龙花,吃龙菜,喝龙茶,以龙为名;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舞龙,赏龙,立志成龙。处处有龙,时时见龙,那里有华人,那里就有龙。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龙是引人注目的,其重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公元2000年,也就是世纪之交,正好是中华民族的“千禧龙年”。巨龙看飞,龙兆祥瑞,届时,必将会有一个研究、弘扬、介绍龙文化的热潮在中国大地出现。
  龙起源之众说纷纭和世界上许多文化现象都伴随着许多谜团,因而也就有许多种不同的文化阐释一样,中国龙就是结构、交融在宏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大谜。其奇谲怪异的形态,多维善变的神性,深邃丰富的蕴涵,从古到今,一再地吸引着海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目光。
  不错,龙常常被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物,出现在人们目力所及的地方,建筑物上刻它塑它,工艺品上镂它绘它,影视戏曲里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个门类,九万九千九百座名胜: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那或嬉笑,或和悦,或怖怒的容颜,和那或盘旋,或腾跃,或奋飞的身影。
  龙的状貌也接近于完美了:耸一对鹿角,乍一双牛耳;圆睁着或楚楚流情的兔目,或烨烨喷火的虎眼;狮鼻隆挺,驴嘴大张;马齿列列,獠牙赫赫;蛇躯宛转着悠长,鱼尾摇摆着活泼;须髯飘飘带风,鳞鳍闪闪有光;鹫趾狞厉,鹰爪勇猛……
  如此这般的形态,你在生物界里是找不到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对应物的,只能分别在一些动物身上找到“零部件”。既然大自然里没有,就只好以“神物”称之了,那么,这种神物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本世纪初到现在,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介绍——神异动物说这是以《辞源》和《辞海》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前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后者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朱天顺)“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刘志雄、杨静荣)
  “神异动物”是以“动物神异”为基础的,前者来源于后者,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辞源》和《辞海》没有讲清楚,学者们的探讨则多种多样。爬行动物——
  卫聚贤说“龙即鳄鱼”;王明达说“龙形象的基调是鳄”;祁庆福认为龙“其实就是鳄鱼的最早称呼”;王大有认为“中国最原始的龙是湾鳄、扬子鳄”;唐兰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何新说龙“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大共名”。徐乃湘、崔岩峋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说“龙是蛇变成的”,是古人“以蛇为蓝本,依照蛇的形状和特征,再附加某些想象而塑造出来的”;刘敦愿认为“最早的龙就是有脚蛇,以角表示其神异性”;何星亮提出“龙的基形为蛇,而蛇类中最接近龙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说“龙的原形为蟒蛇”。哺乳动物——
  刘城淮说“在蛇类和蜥蜴类之外,龙还有一个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那便是马类”;他进而指出“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李埏认为“龙的首角是古人摹拟牛头而塑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还常说‘牛鬼蛇神’,看来,龙就是二者的结合”。孙守道等提出“龙首源于猪首”。物候参照动物——
  陈绶祥认为,龙身是“扭动的虫形”,龙角是先民“测定时间的工具——表”。“在广大的范围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物候参照动物,因此江汉流域的鼋类、鳄类,黄河中上游的虫类、蛙类、鱼类,黄河中下游的鸟类、畜类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较为固定的物候历法之参照动物……后来,这些关系演化成观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龙。”图腾合并说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闻氏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何星亮亦认为,“龙原是一种图腾,但它又与其他图腾有区别。它最初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后来演变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天象树神说何新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胡昌健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尹荣方的看法别致一些,他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恐龙遗记说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王大有说,“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外邦传入说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模糊集合说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庞进提出了“模糊集合说”,即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中国龙起源于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以现实生物和自然天象为基础,贯穿着、体现着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总评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说,是站不往脚的。
  章鸿钊是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主张者,其观点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西方文化中的毒龙和中国文化中的神龙在与水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差异很大,史密斯的说法缘于他的极端传播论,即坚持认为世界文化发源于埃及和巴比伦,两人的观点都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外学者对文化现象研究的深入,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极端传播论都失去了市场,龙为外邦传人说也就为学术界所不取了。
  对龙为图腾合并说也有比较大的争议,否定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无生物,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害、毁伤或杀害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的载述。 本帖最后由 夏孜然 于 2011-6-16 12:12 编辑

鲜花(2)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