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金币
- 987916 枚
- 威望
- 1708 点
- 好评
- 1 点
- 爱心值
- 4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523 点
- 帖子
- 32843
- 精华
- 0
鲜花( 2708) 鸡蛋( 0) |
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两餐制和三餐制这两种餐制,中国古代采用两餐制的时候,人们会在辰时(上午7到9点)和申时(下午3到5点)各进一餐,分别称为朝食和晡食。
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一天吃几顿的重要原因,两餐制是一种比较适合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饮食制度。在农业是支柱产业的的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常见的生活方式。所以,选择在天亮之后的辰时和天还未黑之前的申时吃饭是比较合理的。而白天由于要在田间干活,方便起见,中午也就不吃饭了。不过农忙时期,由于劳动量的增加,人们会在两餐之间加一顿不算正餐的点心。
因此,古代并没有午餐的概念,这一点可以从方言中得到验证。例如,粤语中的“食晏”一词,在古代指的就是下午的那顿饭。再如,在崇明方言中,午饭被称为点心,也表明其一开始并不是作为正式的一餐出现的。
没有光照条件,外加长期的宵禁,也是采取两餐制的重要原因。吃饭是为了提供人活动所需能量,没有夜生活的日子,只吃两顿也足够了。
在那时,多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欲,更是一种地位象征。在普通人的经济能力一般只能负担得起一日两餐的时候,皇帝、贵族往往在正餐之外还会有各种加餐。
当南方迅速富裕起来之后,也从两餐制变为了三餐制。根据《清稗类钞》中关于食俗的记载:“我国人日食之次数,南方普遍日三次,北方普遍日两次。
至于两餐制到底何时转变为三餐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三餐制从春秋战国时就有了,也有持汉唐说的,最晚的则认为直到元代才有三餐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餐制发展为三餐制是一个渐进、并行、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
从只有官方的午餐记载,到小说、诗词中也开始出现午餐的身影,例如白居易的诗:“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都反映了三餐制在不断扩大。
两餐制、三餐制还会根据农闲农忙而出现时期性的变化。农忙的时候加餐,吃三顿,农闲的时候则只吃两顿。
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制定固定的工作、休息时间就有了实际的需求。吃几顿、什么时候吃都要跟着大部分人的习惯来。八小时工作制确定后,绝大多数人都过着八点上班、五点下班的生活,于是,在上班之前、午休和下班之后吃饭也就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不过到了现在,随着人们工作时间变得更有弹性(主要是加班),或者出于减肥、健身等原因,也不一定会选择按点吃饭了。在吃饭这件事上,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由,一日两餐或者饿了就吃都能成为你的选择,这也让深夜食堂的存在成为可能。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