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92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金币
- 11351 枚
- 威望
- 4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2 点
- 帖子
- 50585
- 精华
- 0
鲜花( 0) 鸡蛋( 0) |
来源:光明日报
演奏者从椅子上站起,一边唱起悠扬的利川民歌,一边用双手在身体上灵活击打。清脆的响指与灵动的弹舌声交织在一起,犹如山间清泉与林间鸟鸣合奏,瞬间为整个房间注入了欢快与活力,节奏感十足。
——这吸引人的表演,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是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独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它起源于原始的乞讨艺术“泥神道”,后经由利川民间艺人吴修富的匠心独运,融合了秧歌舞、耍耍、连厢等民间舞蹈的精髓,并配上“莲花落”曲调进行表演,使得这一舞蹈充满了韵味。
“肉连响有了响指和弹舌的加入,声音更加多元,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恩施州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覃红说,多年前她向肉连响国家级传承人吴修富学习时,特别钻研了响指和弹舌的技巧。
随着岁月流逝,一代传承人逐渐老去,抢救和传承这些独特的传统技艺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此,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恩施州文促会”)启动了“典藏+”工程。这一工程犹如一位细心的守护者,在精心收藏老艺人们经典作品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新元素。
在恩施州来凤县南剧团的舞台上,一群10多岁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重复着土家摆手舞中的“插秧”动作。身兼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的覃红在一旁耐心地指导:“大家注意这个动作,插秧时一定要躬身屈膝。”
依托“典藏+”工程,恩施州文促会组建了多个“守艺人”团队,遍布恩施州8个县市。这些“守艺人”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教学视频制作等多种方式,将非遗的精髓传承下去。他们制作的线上教学视频总浏览量已突破800万次,直接培训了上万人。
与此同时,恩施州文促会建设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守艺人传承基地”,常态化举办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多形式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在恩施市、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等地,“守艺人”们带着滚龙连厢、耍耍、土家摆手舞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文化课堂。
“摆手舞的保护与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来凤县南剧传习研究所“守艺人”杨通文说,“通过将摆手舞元素融入现代教育和文化体系之中,我见证了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
今年11月11日,“非遗璀璨·有我守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守艺人’传承基地首期培训成果展演”在恩施州咸丰县落幕。
在舞台上,一种引人注目的创新形式——“双连厢”惊艳亮相。10岁少年彭梓涵身着民族服饰,两只手拿着两根连厢棒在舞台上翻飞,通过双手的舞动和巧妙配合,用连厢棒敲击肩、背、腰、腿、脚等部位,同时伴以翻转、跳跃、旋转等舞蹈动作,闪耀全场。
“这些舞蹈都是我们参加恩施州民族民间舞蹈培训学习的,我们有责任进行传播。”彭梓涵的老师唐杰坚持在宣恩贡水河的游船上为游客们表演“耍耍”“连厢”等非遗,“希望咱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河水一样,无尽流淌。”
在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田茂军看来,此次展演节目亮点纷呈,涵盖了南戏、号子、连厢、摆手舞、三棒鼓、耍耍等多项恩施州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守艺人”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这种代际传承的队伍结构令人欣慰。
“这次展演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湖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教授柳倩月认为,它展现了“守艺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他们在传承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团队精神与钉钉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正是“守艺人”的坚守,让大地中生发出的民间文化在莽莽武陵山中四季常青。
(本报记者 张锐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曾维明)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