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3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金币
- 118547 枚
- 威望
- 614 点
- 好评
- 12 点
- 爱心值
- 7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35017 点
- 帖子
- 1142
- 精华
- 7
鲜花( 101)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曾九落 于 2012-6-21 21:10 编辑
【文案】
前言
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暴虐统治的武装斗争。它距离现在不过三百多年,保存下来的各种文献资料庞杂得很,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许多问题都还在探讨当中,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部拙稿,自然不可能是成熟的作品。只是由于它在某些方面比起前人略有进展,关心的朋友认为公开出版将有助于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和推动进一步的研究,我也就不揣谫陋拿了出来,衷心地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我以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否定错误的说法,澄清模糊的论述,是学术上有所长进的表现。但愿我能够对自己写过的东西经常作检讨,不是随风转舵,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唯真理是求。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后来者理应居上。如果拙著对于年轻一代治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同志,能够成为攀登高峰途中的一块踏脚石,我就十分满意了。
【简介】
这是一本完整介绍明末农民战争的学术专著。
我蛋还没碎暂时还木有去看关于农民起义方面的书籍,不过发书时翻到的这篇评论写得确实好~
【站内链接】
《明末农民战争史》作者:顾诚【完结】
【转载评论】
谈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by tianyuan007
在谈《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前要搞清楚作者叫什么,他叫顾诚,有人说还有一个自杀的诗人也叫顾城,但是,请注意的是,前者是诚实的诚,而后者是城市的城,根本不同的两个汉字。就像我们不能说王士珍和王士桢是雷同一样。
顾先生已经去世了,说起来他的死真的算作我国明史研究的一个损失。当年,姚雪老和刘再复有过一个争论,然则对于李岩是否实有其人,属顾诚的论述最为令人信服,还是姚雪老第一个发现的,那时候的顾诚在雪老看来还是“年轻人”,说起来,顾诚的论述不太给雪老面子,但是,据我所知,雪老对顾诚的论述相当没有脾气,不为别的,因为顾诚先生的论述第一摆事实,第二讲道理,不像有的人那样上来就给人扣上一顶帽子再说,用有色眼镜看人。
我上初中第一次看到顾诚先生的这本书,看了几次以后决定买下来,以后有过一次机会见到顾诚先生,他很给面子签了他的大名和对我的期望,这本书看过多次,现在已经有部分书页都掉了下来,可是,我几次到过有关书店都看不到这本书的踪迹了,只有图书馆还有藏存。顾诚先生自己留在手中的这本书的第一次印刷品也很少。
《明末农民战争史》说起来还是一部当时挺有轰动效应的翻案书,只是限于那时候的背景,有的观点还不能很好的给予详细的解说,直到若干年之后,这本书的姐妹篇《南明史》问世以后,顾诚的某些观点才得以顺利的提出并且做了补充。为什么说这本书带有一定性质的翻案色彩呢?
首先,这本书否定了自一九四二年以来的以毛泽东、郭沫若为代表的对于李自成失败的观点,郭沫若在名文《甲申三百年祭》中说的很清楚,李自成的失败在于进入北京之后的腐化,毛泽东更是以此为契机教育全党,所以,这个观点在史学界是既定方针,即使在郭沫若后来被批判的时候,李自成入京的腐化论还是大行其道的。然而,顾诚在他的书中用历史事实告诉了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天的时间里面,大顺军主要领导人在北京的活动以及李自成这时候的思想、行动。他提出的观点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不是被腐化打倒的,而是被错误的战略思想击垮的。包括对情报工作的不重视、对吴三桂的策略以及对满洲的轻视等等,本来顾诚对李自成的追赃政策也有不同意见,可是,他没有一贯的盲从历来的明末农民起义的观点,而是详细的把追赃的来龙去脉解释的比较清楚,指出错误的所在,而不是完全否定追赃政策。他说:“应当承认大顺政权追赃助饷政策的革命性,它证明李自成虽然已经即位称帝,大将们受封侯、伯等爵,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穷苦兄弟,没有放弃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宗旨。”他认为大顺军的在北京的失败是“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有的人也许以为这样的观点未免“老土”也未免又被“御用”,实际上这才是通观历史得出的负责的结论。比如我们看朱元璋的发迹史就是一个例子,朱元璋在东南坐大之后,很快就露布以闻,称红巾军为“妖”,把自己化身为地主阶级在新时期的总代表,借以取得士绅阶层的响应。顾诚这本书在前面还专门提到了著名的《永昌诏书》,他指出这个诏书的宣布等于向期待李自成转向的士绅阶层发去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也等于宣布了李自成政权的性质,也是从这份诏书中,士大夫看到李自成不可能和他们合作的基础,也就埋下了以后李自成不见容于他们的隐患,所以,顾诚在书中对这份诏书虽说持有肯定的口气,但也只是肯定它的阶级属性,而不是它的政治属性,因为从战略上讲,这个永昌诏书是失败的,它的失败是以后进入北京的失败的先兆。
其次,这本书在考证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上有过独到的地方,比如著名的荥阳大会在顾诚的历史事实面前是子虚乌有的,而一时被广大读者倍感同情多年的李岩兄弟冤假错案也因为李岩的根本不存在而变得十分的滑稽。顾诚的两部作品一个是这个农民战争史,一个是南明史,最大的特点是考证清楚、事实充分,尽管他的观点还可以进一步的商榷,但是,他给出来的历史回顾却是很少可以轻易否定的。这也是像他这些老派历史学教治学严谨的地方,他们不以哗众取宠的观点和时髦吓人的标题取宠于史学界,但是,却以翔实的历史凭证告诉于读者。
还有一点,在这本书的成书时,还是八十年代,那时候有些陈旧的历史观点还是很有市场的,特别是李自成这样被当局肯定的农民领袖,然而顾诚并没有回避李自成所犯下的一系列错误,特别是他正面的书写了义军中的罗贺事件的始末,并且指出以往那些说罗汝才被杀以致于群众、士兵欢呼响应的场面也只有在话剧中见过,历史上倒是像杨承祖等人背叛义军而去,老回回诸人远避李自成而走。把农民起义的内讧和局限性交待的比较清楚。
此外,针对明末清初之间对崇祯的歌功颂德、大加褒扬,顾诚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击,指出崇祯收刮百姓唯恐不狠、盘剥人民唯恐不深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指出了所谓的群臣但知肥已最大的根子就在崇祯自己身上。对崇祯在煤山最后的哀鸣给予一针见血的评价。比较上海的樊树志撰写的《崇祯传》中一口一个思宗,完全一副明末遗老遗少的口吻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顾诚先生最让大家感到敬佩的还在于他不拜门、不磕头、不媚俗,所以,他身后的追悼会搞的非常简陋,他在史学界是有名的寒素,其身后的萧条令人想来不免悲怆。我到这个时刻才理解为什么谢国桢先生的弟子在《新华文摘》上给谢先生的至死还是四级教授而鸣不平的原因了。可是,他治学的严肃的态度和他做人的立身以正却始终让很多有志于把中国历史研究发扬光大的后辈们崇敬不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越来越显得那么的夺目。
|
-
总评分: 金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