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72
- 在线时间
- 215 小时
- 好友
- 0
- 分享
- 0
- 日志
- 0
- 主题
- 10
- 帖子
- 16
- 精华
- 0
- 阅读权限
- 50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以坛为家I - 金币
- 764 枚
- 威望
- 4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0 点
- 帖子
- 16
- 精华
- 0
鲜花( 0) 鸡蛋( 0) |
早晨读到一篇公众号文章,对现在正在上映的某网剧进行了点评。文章虽然写得一般,但确实指出了该剧在剧情、演员演技上存在的问题。然而一翻评论——果然,有不少人认为作者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认为这部剧是早些年排的,不该苛责云云,还有人直接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黑”。
且不谈即使在“早些年”,这样的剧情也并不出彩。更引我思考的是:是谁在抹黑我们批评的权利?
比起旧时,人们在书报的通信栏目及其他栏目进行文章的批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给予我们的,是更为广阔便利的批评空间。可是,部分人极度自由化的姿态、某种文化的影响等等因素形成了合力,似乎对我们的批评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一些网络文学平台上,付费的读者似乎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是粉丝、是支持者——二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于是,前些年,当我的一个朋友在评论区客观地对某小说进行批评时,立即遭到了围攻。“读者”们指责他“为黑而黑”“自我意识过剩”等等,作者本人更是亲自下场——尽管友人的语气并不激烈,论据也挺充分。以我的个性,是绝不会像他一样在网络上惹这些麻烦的,但是仔细思考了一下——既然没有人身攻击,并且批评得有理有据,为什么要迎合别人,迎合自己花掉的钱,由着别人捂自己的嘴呢?正常的文学批评,又怎么成为了一种“伤害”呢? |
-
总评分: 金币 + 23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