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77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金币
- 23196 枚
- 威望
- 38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2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22 点
- 帖子
- 17791
- 精华
- 0
鲜花( 4) 鸡蛋( 0) |
从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始,就一直想去看看,那神秘而古老的莫高窟,究竟有怎样的一种辉煌与震撼。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莫高窟自是风情万种。千年的风韵融在先生的文章里,历史的厚重全然渗透在字句间。我一度以为,亲眼所观的莫高窟,怕是难有先生笔下的那股神韵,因而对莫高窟早早做好了失望的准备。去过莫高窟,才知道这古物古迹的风味,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消自己去体会。
四年前我曾见到敦煌哭,四年后还是哭,在这一点上着实没多大长进,但我自己乐意,除了乐意之外还有无奈,我有什么办法呢?我没办法抗拒土地的共鸣。如果可以,我也不愿看见就哭。
书中有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前看不懂,去后才悟到,那塑像壁画只是把一千年前的灵动安详,用时间凝滞住罢了。时间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可莫高窟那强大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美,却硬是突破了时间永恒的禁锢,源源不断地渗出来,渗出来。可供观赏的只四个窟,一尊五代时的文殊,一尊盛唐时的弥勒佛,一尊卧佛和一个四角为四大天王浮雕的小窟。
我见到文殊菩萨格外亲切。虽然一点儿也不了解佛教文化,我却能从文殊慈祥的笑颜中感受到她的灵动与柔美。手作拈花状,盈盈抿嘴笑,泥塑之身,却灵韵尽显。
从菩萨处绕走至弥勒佛脚下,不禁觉得弥勒佛极高,游人只及他脚背。佛的脚背微微隆起,饱满无比,是盛唐时特有的美。他太高,高得凡人难以望到他那肃穆的脸。神祉的孤独不是常人能理解的,我消受不起,赶紧逃离,进了第三窟。卧佛窟顶的画还十分完好精美,色彩仍如这千年的历史一样绚丽;那尊卧佛上的颜色却褪去了大半,只沉在四肢底部。它暗淡而落寞地接受游人或虔诚的一拜,或散漫的一瞟;呆滞而刻板,丝毫没有一丝闲适雅逸之情。它只是硬僵僵直挺挺地往那儿一侧,远不及观音像的柔和与自然,却也因寄托了人民朴素而真挚的祈愿而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辗转走入第四窟。四大天王的浮雕虽小,却格外精细。他们的眼珠子似乎瞪得都要落到地下来,凶相毕露,好不浮夸。想来莫高窟千年来不曾为妖魔鬼怪所破坏,也有他们一份功劳。
四窟走完,又入美人窟。美人窟,因其室内左侧壁画上的一个小美人菩萨而得名。她本是个最不起眼的配角,却偏偏得天独厚。千年来,风沙磨糙了塑像,氧气侵蚀了壁画,独独她依旧衣袂飘飘,笑靥盈盈,色彩亮丽。她的线条优美而流畅,饱满得恰到好处,尽显初唐女性丰腴之美;眉眼柔顺,眼角下垂,作尽温和敦厚之态;两颊飞出两抹红云,极具活人生气。原是匠人别出心裁,早在勾线时便在脸颊上点上朱砂,以绿松石相衬;再反复刷上肉粉底色抹匀,才得此由内自外透出红晕的效果。衣饰不必说,嵌满真金珠宝,尽显富贵。惊叹之余随讲解一抬头,却发现窟顶上的壁画为白俄士兵的油烟熏黑,可一尊尊排列整齐的小像却以黑白二色,出人意料地显现出了奇妙的金字塔形。古物的力量真是惊人地伟大,你去破坏它,它却以一种宽容的威仪展示给你另一番风貌。
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到底是盘条理顺,按先来后到分团给耳麦,省心又省力。解说员上来就讲敦煌与威尼斯,中世界文化遗产有六条标准,全部满足的就两个地方,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威尼斯多大,莫高窟就一面墙。可愿意守这面墙的人太多,四面八方的来客都驻足,然后终比余生。
现在看莫高窟多了理性与包容,我几乎是随它一起成长,千年宝库的思想凝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我知道,这回它不再恨王圆案敬走三万经卷,我对那个枯瘦矮小的湘人也怀有着应有的敬意。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近距离瞻仰道士塔,冥冥之中留下缺陷,有注定再见的意味。
敦煌将永远矗立在丝绸之路的起点上闪耀光辉,历久迎新,它凝视过往者和未来者,也凝视我。自我记事,一切都宽,总无绝处。可只要是在这地方,我就只能窄,不是哭,就是笑。是我又见敦煌。 |
-
总评分: 威望 + 1
金币 + 7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