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到天数: 122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金币
- 11680 枚
- 威望
- 67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57 点
- 帖子
- 10077
- 精华
- 0
 鲜花( 4)  鸡蛋( 0) |
“哪吒”实际上出自佛教,它的梵文全名是Nalakuvara或Nalakubala,在一些汉文佛经中被翻译成“那罗鸠婆、那吒鸠伐罗、那吒俱伐罗”等。这些译名都是梵文的音译,虽然有的字现在读起来差别较大,但这是语音不断变化的结果,其实当时的语音比较接近。
随着佛教在中国影响的增大,哪吒的形象也逐渐本土化。由于上面这些用名都超过两个字,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于是从唐代开始,有人取一些译名中的前两个字,简化成了“那吒”。“吒”字中带“口”,于是有人把“那”也加上了“口”,改成了“哪”。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小说和戏曲等作品中,开始使用“哪吒”,并逐渐固定下来。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同,一种语言中的读音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读音,于是在音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一些字的读音进行改造,以尽量适应语音对应的需要。除了“哪吒”之外,还有一些来自佛教的词语比较容易读错。例如:
南无,意思是“皈依”,读nā mó,不读nán wú。
般若,意思是“智慧”,读bō rě,不读bān ruò。
伽蓝,意思是“寺庙”,读qié lán,不读jiā lán。
舍利,意思是“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后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读shè lì,不读shě lì。
阿弥陀佛,意思是“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用来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读ē mí tuó fó,不读ā mí tuó fó。
在佛教中,哪吒本来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作为佛教守护神,他居住在须弥山的北部山腰,职责是护持佛法,降服恶鬼,守护太平。唐代推行三教兼容和崇奉扶持道教的政策,宋代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更加紧密,于是哪吒由佛教的护法神发展成为一个道教化的孩童天神形象。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是道教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可见这里的哪吒已经完全被道教化了。
来源:科普日报
作者:顾军 |
|